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职场法则 > 文章正文

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

作者:中科一品分享 来源:www.yipinaizhi.com 分类:职场法则 时间:2024-09-04 16:06:00

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

上一讲讲的是主动权。主动权很重要,但主动权要靠什么呢?靠灵活。要想把主动权拿到手里,你在战略上就一定要灵活应变。

所谓的灵活,就是打的过程中,你的战略战术一定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。

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

关于用兵,孙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比喻,就是兵形像水。孙子很喜欢用比喻帮我们理解战争。在孙子所有的比喻之中,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意象。

中国人特别喜欢用水来比喻智慧。老子说上善若水,孔子说智者乐水,孙子说兵形像水

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孙子说:水无常形。

水在杯子里面,就是杯子的形状;水在瓶子里面,就是瓶子的形状。水没有固定的形状。但是你再仔细想一想,水又永远是有形状的:水在杯子里,就是杯子的形状;水在瓶子里,就是瓶子的形状。

所以,水是一种可以跟周边的环境结合得最密切的物质。它可以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。水性的核心,就是柔性,就是弹性,就是强大的适应能力。

孙子从水的这个特性中悟出了一个道理: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

无常,就是动态的,就是不确定的。这是战争环境最大的特点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的战略思维和组织形态,就必须是柔性的,就必须是敏捷的,就必须是灵动的,这样你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。

这是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——机变。它强调战略的灵动性,强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
普鲁士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在谈到战争时曾经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在遭遇敌人的时候,没有任何计划能够保持一成不变。双方的军队一旦发生接触,所有的计划都必须变化。战争中唯一不变的,就是变化本身。变化的能力、适应环境的能力,是考验一个将军和一个组织的战略素质的关键要素之一。

环境是塑造战略的最大变量。环境是动态的、是不断变化的、是不确定的,你的计划、你的打法、你的行动就必须随机应变,不断做出调整。适应能力是你战略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所以孙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: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。战场上所谓的态势,就是要随时捕捉战场中的有利机会,采取灵活机动的打法,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。

战争是活力的对抗,战机瞬息万变,有利的战机根本不可能提前预料和规划,只能靠将军随机应变,临机处置,靠将军在战场中识别机会、创造机会、把握机会和利用机会的能力。

用孙子的话说,就是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到底怎么去打才能取胜,只能根据战场的态势随机应变,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规定好。

有一次岳飞出征,老将宗泽按照惯例,将一套阵图交给他,让他依此列阵而战。岳飞说了一句千古名言:阵而后战,兵法之常;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

先列阵,再作战,当然是用兵的常态。但是如何列阵,如何作战,如何巧妙运用兵法的原则,那是要依据实际由将军做出临机判断、灵活处置的。

要因敌而变,因时而变,因地而变。如果按照预先准备好的阵图去打仗,守一而不知变,没有不失败的。

孙子非常重视机变这条原则。《孙子兵法》中专门有一篇九变,就是多的意思。九变,就是多变,就是灵活应变。

孙子甚至说: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,知用兵矣;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,虽知地形,不能得地之利矣。治兵不知九变之术,虽知五利,不能得人之用矣。

将军如果通晓了各种机变,就算懂得用兵了;将军如果不能通晓各种机变,就算对地形再熟悉,也不能充分发挥地形的作用。治兵也是这样,如果你不通晓各种随机应变的手段,你就是知道五利,也没有办法充分发挥你下属的战斗力。

自古以来,《孙子兵法》注家都非常看重孙子的这一理念,并对其内涵做了很多的发挥。

张预说:变者,不拘常法。临事适变,从宜而行之之谓也。机变,就是不要拘泥于常规的法则。要根据事态的发展,进行适当的变通,从而采取最佳的行动,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了。贾林说:将贵适变也。做将军的,最可贵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。张预说:庸常之将,守一而不知变。那些平庸的将军,只知固守教条,却不知变通之道。

好的将军,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随机应变。像刘伯承被称为论兵新孙吴,他在作战指挥中的随机应变,有时候真的是出神入化,让人叹为观止。

抗日战争时期,刘伯承曾经指挥八路军在七亘村设伏,打掉了一支日军辎重部队。

《孙子兵法》有条原则,叫战胜不复。意思是打了胜仗之后,不能再重复使用同样的套路,也就是所谓的空城计不可二用。按照兵法的这条原则,刘伯承显然不应该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敌人采取同一打法。

然而刘伯承却偏偏有意违背这一条原则用兵。他下令再次在七亘村设伏。三天以后,果然又在同一地点歼灭日军100多人。

这叫七亘村重复设伏

刘伯承为什么这样做?一个原因是,他判断日军往前线运送物资的任务没有完成,前线又急需补充,当地的交通情况不允许日军绕道他处。更主要的是,日军也懂《孙子兵法》的战胜不复的原则,认为根据一般的原则,我军伏击成功之后,必然转移他去,不敢再返原地设伏。刘伯承偏偏利用日军这种教条的心理,来了个重复设伏。

张预在注解《孙子兵法》时讲:盖兵之常法,即可明言于人;兵之利势,需因敌而为。你能提前告诉别人的,只能是用兵的一些基本的、不变的教条。但是用兵过程中战机的捕捉、态势的形成,却必须根据敌情来随机应变。

另一位注家杜牧也讲:夫势者,不可先见,或因敌之害见我之利,或因敌之利见我之害,然后始可制机权而取胜也。战争中有利的态势,从来是不可能提前预见和规定的。有时候是因为发现了对手的不利因素,从而使我找到了破敌的机会。有时候是因为对手的形势有利,而意识到我所面临的威胁。有了这些,你才可能临机处置,打败对手。

他还说:兵之势,因敌乃见。势不在我,故无常势。如水之形,因地乃有,形不在水,故无常形。水因地之下,则可漂石;兵因敌之应,则可变化如神者也。战争的态势,只有在同敌人接触之后才能显现出来。势不是我方单独决定的,所以没有固定的态势。就像流水的形状,是因为有了地形才能形成。水的形状不是水能单方面决定的,所以没有固定的形状。水顺着地势滔滔而下,就可以冲起巨大的石头。用兵顺着对手的行动顺势而为,就可以变化如神。

总之,用兵取胜的关键,就是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的智慧。所以曹操说:兵无常势,盈缩随敌。”“临敌变化,不可先传也。

用兵没有固定的态势,打还是不打,完全要根据对手的情况来随机应变,不可能提前决定。

诸葛亮也曾经讲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:事机作而不能应,非智也;势机动而不能制,非贤也;情机发而不能行,非勇也。善将者,必因机而立胜。当事情已经发生,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对手的时候,你却不能立即反应,这不能算智慧;当形势发生变化,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对手的时候,你却不能克敌制胜,这不能算贤能;当整个态势已经很明显对自己有利,你却不能果断行动,这也不能算勇敢。真正的高手,一定要根据变化的情况,灵活地创造出决定性的取胜机会。

历代的兵家们之所以都如此强调机变,就是因为兵形像水,环境是动态变化的,你必须具有动态把握机会的能力。

一旦失去这种应变的能力,你就将无法有效地应对环境的变化。

版权声明
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,欢迎学习分享
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:http://www.yipinaizhi.com/ym/5072.html

相关文章

人生百科 | 创业故事

本网站版权所有| 陕ICP备20000679号

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与本站联系,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,联系微信:F2225678